新的《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中明确指出:高中教师应学会开发、利用、拓展和整合校内外的各种素材性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最终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深入发掘和整合利用我省、我市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对于课堂教学大有裨益。下面,笔者以《文化生活》教学中的两个片段为例,就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谈谈个人的拙见。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是指教师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潜能,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情感共鸣,激发探索欲望。
笔者在第二单元的第四课和第五课的教学中,分别选取了具有景德镇特色的“珐琅瓷”和“彩粉瓷”作为教学资源。对于景德镇的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来讲,景德镇的瓷器,是耳熟能详、如数家珍。具体教学情况如下:
在讲解《文化的继承与文化的发展》时,笔者先用多媒体介绍珐琅瓷和彩粉瓷的具体情况,接着说:“珐琅瓷和彩粉瓷是景德镇陶瓷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他们代表了景德镇彩釉陶瓷的突出成就。”然后话锋一转“你知道这两种陶瓷是怎样产生的,他们之间有没有什么联系呢?” 由于大多数学生尽管熟悉陶瓷,但还真的未认真考虑上述问题,一时间所有的学生都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异常活跃。
通过讨论,学生不难得出:珐琅瓷是景德镇在康熙时期,在传统的制陶工艺上,引进西洋珐琅彩料并接受欧洲装饰的某些影响而创制的。而粉彩是景德镇在雍正期间,在上述珐琅彩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新的釉上彩。至此,学生能够明白:粉彩瓷是对珐琅瓷的继承与发展。接着,笔者进一步启发学生“从他们的产生过程来看,景德镇人是如何处理西洋技术和自己的传统工艺呢?”这时,突破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问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啦。
二、引导生活化的探究过程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独立地发现及解决问题,获得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
但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设置的探究内容必须来源于学生的生活,是学生所熟悉的“旧知识”,这样学生对于教师提出的问题他们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所以他们就乐于思考、敢于思考,平等的心态同教师对话、交流,通过分析综合可以得出新的知识,达到教师课前预设的教学目标。简单的说,即通过问题探究生活,通过探究获取知识。
笔者在第五课的教学中,选取了具有浓郁江西文化色彩的“中国红歌会”作为教学资源。课前,先用多媒体介绍中国红歌会的有关情况,接着提出下面几个问题,要求学生讨论并给予回答。
教师:“如果把她作为一档娱乐节目,在其他选秀节目遭到广电总局封杀的情况下,为什么中国红歌会却能唱响大江南北,究竟红歌会与其他的选秀节目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经过激烈的讨论,学生回答:“节目内容不一样,尽管借鉴了选秀节目的形式,但却创新了选秀节目的内容,红歌会弘扬了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寓教于乐。”笔者接着再要求学生思考:“如果把她作为革命传统教育的节目,既没有刻意的说教,又没有丝毫的“正襟危坐”却有唱者忘情、听者流泪的感人场面,究竟红歌会与严肃的革命教育报告会有什么不同之处呢?”经过短暂的讨论,学生回答:“尽管红歌会唱的是传统的革命歌曲,但却创新了歌唱的形式,从舞台设计、乐队伴奏、歌曲伴舞、选拔手段到电视表现手法,都大胆融入现代元素,展现时代气息。”最后,笔者要求学生归纳:中国红歌会的生命力和成功的秘笈在哪里?至此,学生不难归纳其中答案,于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文化创新,就会迎刃而解。
三、设置生活化的课后作业
学生学习政治知识,从根本上来讲,是为了提升自己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把政治知识用于生活,更好地为生活服务。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后,教师要为各层次的学生设计巩固练习题,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技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一改以往机械式的训练方法,使课后作业回归学生的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当中去,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经意受到感染和熏陶,在生活中感受知识的价值、感受生活的意义,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促进个人的顺利成长。
在第四课结束以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走访或上网查询的方式深入了解制作青花瓷、釉里红瓷、斗彩瓷器、珐琅瓷以及粉彩瓷工艺的发展历史,并根据调查结果,写一份总结报告:彩瓷——素瓷的继承与发展。在第五课的作业中,笔者要求学生深入到各年龄的人群中,询问他们为什么喜欢“中国红歌会”?并根据调查结果,写出调查报告:红歌会为啥这样红?
上面两道课后作业,就将思想政治教学同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了,使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起来了,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真正关心生活、关心社会,培养他们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有机统一。
随机阅读
- [教育理论] 导问是要“热闹”还是要“
- [教育理论] 师生交流中的语言技巧
- [教育理论] 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之浅
- [教育理论] 探寻美国教育课程变革的缘
- [教育理论]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 [教育理论] 通过新课改促进学生自主学
- [教育理论] 探究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 [教育理论] 在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
- [教育理论] 浅议素质教育中的人格教育
- [教育理论] 怎样让学生领悟科学的魅力
热榜阅读
本周TOP10
- [教育理论] 浅谈教师在教学中的魅力
- [教育理论] 打开农村小学生心灵天窗的
- [教育理论] 浅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教育理论] 如何处理教师教学与学生学
- [教育理论] 让幽默伴随课堂
- [教育理论] 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对策
- [教育理论] 追问,一种有效理答行为
- [教育理论] 谈新时期职业技术学校的人
- [教育理论] 加强统计职业道德建设 提
- [教育理论] 试论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创新
- [教育理论] 让生活的灵光在课堂中绽放
- [教育理论] 适当运用赏识教育,激发学
- [教育理论] 家校结合 共育生态教育
- [教育理论] 注意习惯培养 提高综合素
- [教育理论] 运用“五大策略” 成就高
- [教育理论] 教师要做“牧者”不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