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_澳客竞彩app下载_线上游戏官网~

澳客竞彩app下载_线上游戏官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毕业论文 > 经济学 > 中国经济 > >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

来源::未知 | 作者:澳客竞彩app下载_线上游戏官网~ | 本文已影响
 内容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全国学者、各级政府及全国各族人民最关心的话题。国家主席胡锦涛前不久在省部级会议上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强,农村稳则社会安。”文章就当今农村问题产生的原因及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加以论述。

  关键词:新农村,二元经济,一元经济

  农村问题是改革过程中最艰巨、最繁重的问题,同时也是检验改革是否取得最终成功的关键。只有农村的稳定,才有全国的稳定;只有农民的小康,才有全国的小康;只有农业的现代化,才有全国的现代化。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然而“三农问题”的产生与近现代的国家政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并且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破解我国现今的二元经济结构为一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建立健全适应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市场环境。

  一、二元经济结构的阐述

  1、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产生与发展。20世纪50年代,各国专家与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其中荷兰社会学家丁·伯克在1953年出版的专著《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中最早指出,“一个社会及其基本特征是由相互依存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和生产技术共同决定的,当传统社会引进西方工业化的同时也引进了西方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与生产技术,以往的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由于同质性的破裂而呈现出二元性。表现为:‘现代城市社会和现代工业部门同传统农业部门在经济制度和社会文化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些差别直接导致了城市和农村在工业和农业中的资源配置方式,个人的效用函数及人的行为准则的迥然不同。另外,比较被学者认可的是美国著名的发展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通过对印度、埃及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研究后提出了著名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954年、1955年刘易斯先后发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增长理论》两本著作,确立了发展经济学的第一个模型。)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工业与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并存)。”二元经济结构从自然发展的规律看,源于城乡不同的资源与环境特征而自然形成的;从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看,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过程中,大量的农村优秀劳动力及资金向城市迁移的集中;城乡不同的发展环境导致城乡差距。这种城乡差距的自然特性有其不可避免性,这是一种发展中的正常差别,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城乡差距会不断缩小。

  2、我国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与发展。鸦片战争以后我国由封建社会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城市引进了许多西方的社会精神、组织形式与生产技术,农村与城市沿着不同的道路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处于城市工业化的初期及小农经济根深蒂固的社会背景下,决策者限于观念的局限,不但没有调整城乡发展方向的差距,反而相续出台了一系列加剧城乡发展差距的政策。这些政策以户籍制度为主体把国民分为市民与农民,实行城乡分别管制的机制,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形成了当今世界上特有的二元社会结构。1954年12月内务部、公安部、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出通知,“要求普遍建立农村户口登记制度,并规定农村户口登记由内务部主管;城镇、水上、工矿区、边防要塞区等户口登记由公安部主管;人口统计资料的汇总业务由国家统计局负责。”1955年6月国务院发出建立经常户口登记制度的指示,对人口的出生、迁出、迁入等变动作了明确规定。虽然改革开放后,国家对户籍制度作了一些调整改革,但至今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二元社会结构。1980年国家出台了几十项关于“农转非”的政策,使部分符合条件的城乡两地分居几十年的夫妻、家属得以通过中国特有的农转非管道进入城市。1997年以后,随着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加快,2000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从2000 年起,在小城镇(含县城)有合法固定住所,固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均可根据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同时,上海、北京、江苏、河北、湖南、山东、安徽等省市也纷纷出台了促进大中城市的改革措施。然而所涉及的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诸方面并没有根本改变。

  3、我国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以户籍制度为框架的二元社会结构实行城乡分别管制的制度主要还有粮食供应制度、副食品与燃料供应制度、住宅制度、生产资源供应制度、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医疗制度、养老保险制度、劳动保护制度、人才制度、婚姻制度、生育制度、财政金融制度等。再加上改革开放后,我国为了加快工业化进程与城市化建设,长期“以农支城”,城市优先发展的战略使我国形成了严重的二元经济结构。同时使农村成为产生许多社会问题或潜在社会问题的根源,甚至影响到国家稳定的深刻社会问题。其中对农村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国家的财政金融政策与教育制度。

  我国的财政金融制度长期是以挖农补工的政策来推动我国工业化的。国家通过人为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形式从农村获得巨额财富,来满足城市工业化优先发展的战略所需的原始积累资金。据统计,从1953年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到1985年取消粮食统购,农民对工业化的贡献大约是6000到8000亿元。同时,国家又通过农业税收和其他税费从农民那里得到许多资金以弥补城市工业化的资金补足。从1995年到2000年,农民年均交纳农业税金254亿元,1998年农民缴纳提留统筹税729.7亿元,1999年农民缴纳农业特产税88.9亿元,缴纳屠宰税、耕地占有税、农村个体承担工商税1449.8 亿元。结果使我国的城乡差距发展到几乎让世人无法理解的程度,具体表现为:“我国农民人均年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年支配收入的比率在1985年是 1:2.57,而2004年甚至达到1:3.23,如果考虑到城镇居民获得的各种转移支付和补贴等,实际收入的差距可能达到4-5倍。”

  我国的教育制度长期倾向于城市,即教育的财力与人力资源大部分投向城市,导致农村的教育资源极其匮乏,农民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与城市的市民相差甚远,劳动生产率比城市低得多。然而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的惟一途径,发展的源泉。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报告》指出:“2000年我国15岁以上人口中有文盲8699.2万人,其中75%分布在农村;农村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33年而城市为10.20年。”另据国家统计局调查,2001年我国农村劳动力为4.82亿人,其文化程度具体结构是:“文盲半文盲劳动力占7.4%、小学程度占31.1%、初中程度占49.3%、高中程度占9.7%、中专程度占 2%、大专及以上程度占0.5%。”据2003年8月10日《中国新闻周刊》报道,“2002年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是5800亿元,其中用在城市的占 77%,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人口只获得23%的教育投资。”

  当前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农村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城市农村人口过多……。”具体为以下几点:1、城市的劳动生产率要比农村高得多;2、城市居民的购买力是农村的4倍;3、城市居民的年均收入是农村居民的3.23倍;4、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会保障、文化、教育、医疗卫生、金融等公共服务水平比农村高得多。

二、变二元经济结构为一元经济结构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就应该考虑城市和农村的协调发展问题。”当前,我国的人均GDP已经达到1000美元以上,按照国际上的普遍规律,这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由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转变,工农、城乡关系开始改善的重要阶段。

  日本发展经济学家、东京大学教授早见雄次郎和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明尼苏达大学教授V·拉坦指出:“消除二元经济结构主要取决于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主要取决于农业技术的变迁及其诱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的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的变迁;传统农业要素配置向现代农业要素配置的变迁。其变迁的关键在于建立农业技术从传统到现代变迁的诱导机制;农业要素配置从传统到现代变迁的诱导机制,实质上就是市场的调节机制和市场配置机制。因此,必须建立健全和完善市场体制才能消除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农业的现代化主要源于科学技术的注入,而科学技术的注入源于农村市场的机制环境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针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逐渐消除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由于人为的二元社会结构使我国的城市化慢于工业化,因此首先逐步破解以户籍制度为主体的城乡分别管制的二元社会结构,消除农民向城镇流动的体制障碍,保证与市民享有同等权利。统筹城乡发展就是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大格局中,把农村进步放到整个社会中,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到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中,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帮助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特别通过加强对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以改变农村的生活、生产条件。同时又增加了国内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消化当前许多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进而改变我国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为主变为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消除经济过热及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的许多不确定因素,促进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长久的高速发展。2005年我国财政对“三农”的支出超过3000亿元,2006年财政预算 “反哺三农”将超过3226亿元,同时我国将从2006年1月1日取消农业税,从而彻底改变了两千多年农民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

  从投资占GDP比重来看,2001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为38.0%,比2000年上升了1.6%,2002年下降了1.2%,而2004年上升到43.9%,是世界各国平均水平的近两倍。而从2002年到2004年最终消费率分别为58.2%、55.5%和53.6%,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4个百分点左右,2003年和2004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仅为45%和43%,比世界平均水平低约20个百分点。2005年商务部对600种主要消费品 2006年上半年的供求状况调查为:“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平衡的商品170种,占28.3%;供过于求的商品430种,占71.7%;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与2005年下半年相比,基本平衡。

  2、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主要在于人力资本投入的成效。加大对农村的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及成人教育培训的财政投入,促使农民通过教育、培训、迁移、信息获得等方面的投资而形成驾驭现代农业生产要素的能力或现代工厂生产所需的技能要求。为农村农业的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提供源源不断的高技能人才。美国经济发展中,自然资源的贡献率仅为5%,物资资本的贡献率为20%,而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为75%。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T·舒尔茨认为:“教育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农村初等教育是非常有利的农业人力资本投资。”从1929年到1957年,美国经济增长约20%是与教育增长联系在一起的。2005年12月 23日,温家宝总理签发《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从2006年开始,全部免除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2007年扩大到中部和东部地区;同时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课书并补助寄宿费、生活费。”据预算,从2006年到2010年5年间,中共与地方各级财政累计新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2182亿元,其中中央新增1254亿元,地方新增928亿元。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北京郊区已建立了近400个农村远程接收站点,覆盖了北京所有乡镇和重点村,辐射到全国20余个省市,自治区的200多个地区,据统计仅2004-2005年,就为北京富余劳动力培训15 万人,实现就业7万多人。

  3、建设新农村的新文化。通过传播社会主义新文化,摒除不适应社会发展的农村旧文化,进而改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好思想堡垒。从发展的观点看,当今我国农民对待生活工作的态度存在缺陷,表现为:“工作纪律松弛、不守时、不太尊重秩序、有着非理性的观点(情理不分、以情代理、放纵感情以取代理智的分析,用主观取代客观。)和迷信观念;缺乏警戒性、适应性和雄心壮志;不太愿意进行试验或改革,存在着对权威和习俗的盲从等。然而这些缺点主要源于基层文化生活比较单调、匮乏;在农村里农民除了看电视、打麻将与赌牌几乎没有其他文化娱乐活动。政府应加强农村社区的文化建设,以传播现代社会所需的个人独立、平等、理性、法治和契约的权威等理念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文化。

  4、建立健全及完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体制政策。顺应建立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际,结合我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教育、培训、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财政金融等各项体制政策。为农民主动地发挥创造性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成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及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最终建立完备的城乡一元经济结构体制,使全体国民共享改革之成果,全球化之果实。


澳客竞彩app下载_线上游戏官网~

热榜阅读TOP

本周TOP10

中国转轨经济关键时期失业问题成因

中国转轨经济关键时期失业问题成因

内容 摘要: 面对中国转轨经济关键时期与经济高速增长势头形成鲜明对照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现状,运用奥肯定...